复星医药创新引擎持续轰鸣
来源:药渡Daily
若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比作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复星医药无疑是其中笔墨浓重的篇章,其战略演进就是一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“仿制药大国”向“创新药强国”转型的缩影简史。从1994年在上海一隅起步,到如今又是创新浪潮的旗手,复星医药每一次转身都始终紧扣时代脉搏。
而今,我们又将再一次见证复星医药的华丽转型。
加码创新
作为老牌Bigpharma,复星医药的“4IN”(创新Innovation、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、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、整合Integration)战略定制方向,确实非常贴合其当前的发展态势。
尽管在这轮即将结束的医药牛市中,复星医药没有走出气势磅礴的涨幅,但也贯彻了Bigpharma一贯的稳健作风。
创新(Innovation)战略持续推进,2025年上半年,复星医药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,同比增长14.26%。在研管线亮点颇多,目前在实体瘤、血液瘤、慢病、CNS、自免、疫苗领域均有布局,其中潜力品种已逐渐显现出棱角。
PD-1斯鲁利单抗虽然已在一片红海当中,但其凭借独特的分子作用机制,延续差异化思路,布局局限期小细胞肺癌、胃癌新辅助/辅助、转移性结直肠癌等适应症,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以上适应症获批的免疫疗法。
斯鲁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(ES-SCLC)的抗PD-1单抗。在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(ASTRUM-005R)中,客观缓解率(ORR)为69.0%。中位rwPFS为8.2个月;中位OS为17.2个月。这一突破打破了PD-1抑制剂在SCLC领域十余年的僵局,成为全球首个登上《JAMA》的SCLC免疫治疗研究。相较于同类药物(如阿替利珠单抗),斯鲁利单抗在OS和长期生存获益上表现更优,且已在欧盟、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获批,成为该适应症的全球标准疗法之一。
2025年10月,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/单药辅助治疗胃癌的III期研究(ASTRUM-006)期中分析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(EFS),可支持提前申报上市。这成为全球首个胃癌围术期(术前/术后)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,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。这一突破解决了术后化疗耐受性差、患者依从性低的临床痛点,为早期胃癌患者提供了“免化疗”的治愈新希望。相比之下,K药(帕博利珠单抗)在胃癌围术期研究中未达主要终点,凸显了斯鲁利单抗的差异化优势。
HLX22具有改变目前一线HER2阳性胃癌SOC的潜力。
国内HER2阳性胃癌标准疗法为2010年获批的曲妥珠单抗+化疗。目前国内处于临床Ⅱ期以上的在研品种包括康宁杰瑞的KN026联用KN046、百济神州的ZW25及复宏汉霖的HLX22+曲妥珠单抗等。
HLX22靶向Her2的domain IV的不同表位,与同为靶向Her2 domain IV的曲妥珠单抗的联合疗法在胃癌适应症上比曲帕疗法更具优势。作为HER2抗体,其疗效不受PD-L1表达水平影响,也未观察到同适应症其它试验中出现的严重腹泻情况。目前,HLX22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G/GEJ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相继获中国、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临床试验许可,并于中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。
展开全文
HLX43是全球范围内稀有的款PD-L1ADC,目前仅3款PD-L1 ADC进入临床,有望成为复星医药管线中未来的支柱品种。
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年会上,复宏汉霖首次公布了HLX43(PD-L1 ADC)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,引发行业震动。在这项针对晚期/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研究中,HLX43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群体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:研究者评估的Ia期的ORR为36.8%,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为4.2个月;Ib期2.0 mg/kg组NSCLC患者经研究者评估的ORR为38.1%,其中鳞状NSCLC患者的ORR为40%,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为4.2个月。在传统上难以攻克的胸腺鳞状细胞癌(TSCC)患者亚组中,4例患者有3例达到部分缓解,ORR高达75%;脑转移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(DCR)达到100%。
未能私有化复宏汉霖,是今年国内制药界最大的“乌龙事件”。自2025年1月宣布私有化失败以来,复宏汉霖市值一度暴涨近6倍,反倒让复星医药赚得盆满钵满,虽然与最初规划不一样,但也算获得巨大收获。
使命担当
抛开复宏汉霖的研发管线不谈,复星医药的创新战略里头最有看头的还得是阿基仑赛注射液。
追溯起来,阿基仑赛来自于加利福尼亚的Kite公司,国外名称Yescarta,是全球第二款靶向CD19的CAR-T产品,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(R/R LBCL),以及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(FL)。2017年10月,该产品获美国FDA批准上市。
2021年6月,复星医药从美国Kite引进Yescarta技术,该产品于2021年获NMPA的上市批准。2024年9月,复星医药宣布出资2700万美元受让Kite Pharma持有的复星凯瑞50%的股权。
目前,全球范围内已有13款CAR-T细胞疗法相继获得监管批准,这些疗法在针对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不俗的疗效,使得CAR-T细胞疗法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但CAR-T在中国的主要问题,是药价迟迟无法落地的问题。
中国已批准了7款CAR-T疗法,包括阿基仑赛注射液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、纳基奥仑赛注射液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、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和于2025年7月获批的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,发展迅速且市场潜力可观。但相较于百姓可接受的价格水平,医保暂时无法将CAR-T疗法纳入医保范围内,对CAR-T在国内的普及造成较大的影响。
某CAR-T厂家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,其明星CAR-T产品上半年销售额仅8100万元,再创新低。而另一款明星CAR-T产品甚至拟撤掉中国销售团队,全力押注海外。
对此,复星医药展现出Bigpharma该有的社会担当,于2024年1月推出中国首款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: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使用阿基仑赛注射液治疗后,若未能达到完全缓解,将获得最高60万元的返还。
国内明确将CAR-T纳入保障的惠民保有78个,上海“沪惠保”已连续四年将阿基仑赛纳入特药保障目录,参保患者在符合适应证条件下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药品费用报销。过去三年,有80多例淋巴瘤患者通过“沪惠保”获得阿基仑赛治疗理赔,累计赔付金额超过4000万元。
2025年9月,复星凯瑞的第二款CAR-T产品布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NDA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,复星医药在药价支付体系上的探索要更加抓紧脚步了。
在技术革新到来之前,国内药企还需要继续摸索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路径。除了企业自身的盈利压力,还有等药救命的患者期待用上低价药。
瘦身整合
在不断推进创新战略执行之余,复星医药的重心无疑是其另一个战略:整合Integration。
复星医药是典型的“外向型”药企,在风云激荡的仿制药时代,其依靠投资和并购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。但很快,前期扩张的“后遗症”也慢慢显现,比如高额的商誉、不断增长的债务等。
自2023年起,复星医药开始强调“瘦身”与聚焦,这两年来持续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,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,以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资产效能的提升。
因此我们看到复星医药频频剥离事件:以均价1771.81印度卢比/股出售990万股Gland Pharma股份,交易总对价折合约2.11亿美元(税前);向Calcite Gem转让其所持有的“和睦家”医院和诊所940万股普通股,交易对价为1.24亿美元;以2653万元转让所上海复健55%股权;过股权转让、股权重组的方式处置了包括重庆国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、国融乐养健康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六家子公司……
据不完全统计显示,2021年至今,复星医药近5年间通过系统性资产剥离回笼资金超130亿元。
复星医药的资产剥离始终围绕“非战略非核心”精准发力,退出投入高、回收慢的医院业务,剥离与创新主业关联度低的医养资产,转让非核心工业地产。
从“地产+多元”到“创新+器械”的路径切换,彰显了复星医药摆脱规模依赖、构建技术壁垒的决心。这一系列动作,也折射出医药行业的深层变革。在集采常态化、医保控费趋严的政策背景下,依赖仿制药与重资产扩张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,医院等重资产反而因“投入高、管理难”成为拖累。
这种行业性转型中,复星医药的操作展现出两大亮点:一是“精准剥离”而非盲目甩卖,如上海克隆资产通过“基金持股+租赁保留”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;二是“退为进用”,回笼资金定向支持研发与核心业务,形成正向循环。
从行业视角看,复星医药的“瘦身”是个新起点。它印证了医药行业已从“跑马圈地”进入“精耕细作”的新阶段,唯有聚焦真正的创新,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。这场减法背后的战略定力,或许比资产处置本身更具启示价值。
结语
复星医药目前面临的挑战仍未消散,创新药收入占比还需大踏步追赶,未来的关键,在于能否将“减法”成效转化为“加法”动能,让研发投入快速转化为商业化成果,用核心产品构建护城河。当然,对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的复星医药来说,剥离和转型早已轻车熟路,从其精准的战略就可观其全貌,无需过多担心。后续发展如何,药渡还将持续关注。
参考资料
1.复星医药、复宏汉霖官网、公告、年报等
2.天风证券、中信证券等研报
3.《一针百万的抗癌药,上半年销售冰火两重天》,财经大健康,2025-9-3
4.《复星医药近5年出售资产回笼130亿 陷“增利不增收”偿债缺口超96亿》,湖北长江商报,2025-10-15
5.《复星医药频“瘦身”》,北京商报,2025-04-14









评论